为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中国职工技术协会从主旨、主责、主业的科技视角,系列推出《中国科技发生了什么》100期官微专题,用公开资料回放1925-2025年100年间,在工会、工厂、工人身边发生和记录的科技历程,去重温创业历史,再现重大发明,展示工业成就,歌颂劳动伟大,讲述中国故事。
本期为第12期。
1.第一架国产双翼教练机首飞
1936年7月,广东飞机制造厂在厂长朱荣章主持下,成功首飞中国首架本土化自主设计的“羊城”号教练机(又称“广州”号),试飞地点为广州天河机场。
该机采用双翼布局,借鉴容克斯气动理论设计机翼,机身尝试使用国产铝合金,最大时速240公里,性能优于同期老旧的柯蒂斯教练机。此次首飞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从单纯仿制外国飞机,迈向基于外来理论的本土化自主设计阶段。
2.建成中国首座自主设计的5英尺回流式航空风洞
1936年4月,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在王士倬教授主持下,建成中国首座自主设计的5英尺回流式航空风洞。该风洞采用薄壳结构设计,壁厚仅3.5英寸,打破我国航空风洞技术领域空白,推动航空科研从理论走向实验验证。
1936年6月,清华大学航空研究所启动15英尺航空风洞设计,用一个月完成了初步方案。1936年11月,风洞在南昌破土动工,该风洞设计口径15英尺(可扩展至18英尺),采用薄壳混凝土结构,为国内航空院校和科研机构提供前沿实验平台,提升了中国航空研究在远东地区的地位。
科技贴士:航空风洞 一种能人工产生和控制气流,以模拟飞行器或物体周围空气流动情况的大型试验设备。它由洞体、驱动系统和测量控制系统等组成。通过在风洞中放置模型或实物,可研究空气动力学特性,如升力、阻力等,为飞行器设计、研发和改进提供关键数据。 风洞的性能指标包括风速范围、流场品质等。不同类型的风洞适用于不同的研究需求,如低速风洞用于一般飞机设计,高速风洞用于超声速飞行器研究,是航空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科研设施。 |
3.首台国产33千伏高压油开关研制成功
1936年,上海华通电器厂在总工程师黄炳坤带领下,仿制德国西门子技术,成功研制出中国首台33千伏高压油开关(型号:DW1-33)。科研团队通过逆向工程,攻克矿物油绝缘、多断口灭弧、国产化材料等12项技术难点,采用克拉玛依原油提炼的绝缘油,设计双断口灭弧室,以铜钨合金作触头,使关键性能超越原型机。
同年10月,该开关安装于上海泗泾33千伏变电所后,产品迅速占据30%国内市场,并推动华北、华中地区高压开关国产化。它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民族电气工业从“修配”迈向“制造”
科技贴士:高压油开关 一种用于高压电路中的开关设备。其原理是利用绝缘油作为灭弧介质和绝缘介质。当开关分闸时,动、静触头分离产生电弧,电弧使周围的绝缘油分解、气化,形成气泡。这些气泡在油中迅速膨胀,产生压力,将电弧拉长并冷却,使电弧在电流过零时熄灭。 同时,绝缘油还能提供良好的绝缘性能,确保开关在分闸状态下,触头间及相与相之间保持足够的绝缘强度,以防止发生短路等故障。 |
4.中国首条33千伏高压输电线路建成
1936年,上海华商电气公司建成中国首条33千伏高压输电线路,起于闸北电厂(军工路),终于南市董家渡变电所,全长25公里,实现中国高压输电技术首次应用。
该技术采用其中DW1-33型33千伏油开关,搭配苏州电瓷厂国产瓷绝缘子,通过优化导线间距与铁塔结构,将输电损耗率降至8%,低于同期国际标准,并首创新型双回路备用设计,该工程是中国民族电力工业从依赖进口到自主建设的突破,为后续高压输电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科技贴士:高压输电 利用升高电压降低电流,减少线路损耗。 根据焦耳定律,输电线路损耗与电流平方成正比,在传输相同功率时,提升电压可降低电流。通过升压变压器将发电厂输出的低电压升至33千伏甚至更高,经输电线路传输后,再由降压变压器将电压降至用户所需水平。 同时,采用绝缘性能良好的瓷绝缘子、铁塔等设备保障电力安全输送,钢芯铝绞线等导电材料减少电阻。这种技术在不改变功率的前提下,有效减少电能损耗,实现长距离、高效率的电力传输。 |
5.中国开凿首口地热深井
1936年5月,在地质学家桑志华的专业指导下,李宝生带领施工团队在天津老西开教堂附近开展地热深井开凿工程。桑志华作为北疆博物院创始人之一,长期致力于中国北方地质、古生物研究,拥有丰富的勘探经验;李宝生团队则以擅长工程施工著称。
这口地热井最终深度达到320米。经检测,该井日涌水量达到556立方米,水温稳定在58℃。凿井成功后,产出的地热水被引入城市供水系统,直接供应周边居民生活使用,成为中国第一口实现工业化利用的地热井。
6.独山子油矿启用钻机开钻
1936年9月,新疆独山子油矿启用苏联顿钻钻机开展石油勘探。1937年1月14日,第一号井钻至200米时,原油从井口自喷而出,经测算,初期日产原油达10吨,成为独山子油矿第一口自喷井。
顿钻钻机的使用标志着独山子油矿从传统土法开采转向工业化钻探,大幅提升了勘探效率和产量。1936-1943 年合作期间,独山子油矿成为与甘肃玉门、陕西延长齐名的“中国三大油矿”之一,最高年产原油7321吨,占全国同期产量的重要份额。所产原油经炼制后供应西北及抗战前线,缓解了战时燃料短缺问题,也为中国培养了首批石油地质、钻井和炼油技术人才,为后续新疆石油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7.中国首座现代化沼气池
1936年,在农业工程师沈宗瀚的主持下,中央农业实验所在南京孝陵卫着手建设中国首座现代化沼气池。建设团队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筑池体,打造出容积达50立方米的沼气池,并创新运用水压式设计。
经测试,沼气池日产沼气可达30立方米,通过管道输送至周边农户家中,可满足照明和炊事需求,成为当时国内沼气应用领域的开创性实践。
8.首次成功获取平流层气象数据
1936年3月,在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指导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在南京北极阁开展了一项开创性工作。工作人员施放了携带自记仪器的探空气球,气球采用天然橡胶气囊,载重50公斤,首次成功获取平流层温度、气压、湿度数据。填补了中国对平流层气象数据了解的空白。
此次探测数据为天气预报提供了关键依据,也为航空安全提供有力保障,成为中国高空气象观测的开端。
9.首台短波广播电台竣工
1936年9月,中国首台短波广播电台——南京短波电台在南京正式建成,该电台由恽震等科研人员主持建设。恽震早年留学美国,在电气工程领域造诣深厚,回国后致力于推动中国无线电技术的发展。
为实现高效通讯,团队自主设计天线阵列,经反复试验与调试,电台发射功率达到500瓦,波长覆盖范围达16 -50米,这一技术水平在当时处于国际先进之列。南京短波电台建成后,国内外信息交互效率大幅提升。
科技贴士:短波电台 指工作波长为100米至10米(频率为3兆赫至30兆赫)的无线电通信设备。主要用于传送话音、等幅报和移频报。 它由发信机、收信机、天线、电源和终端设备等组成,一般分为便携式、车载式和固定式电台。其特点是体积小、重量轻,通常采用鞭形天线,利用地波进行近距离通信,功率通常为数瓦至数十瓦。 短波电台可实现远距离通信,在军事通信、应急通信等领域应用广泛,但也存在通信容量小、传播信道不稳定、传输可靠性较低等不足。 |
10.高压电瓷材料研制成功
1936年,国立浙江大学工学院材料系在王琎教授的带领下,组建了一支由材料学、陶瓷工艺等领域专业人员构成的科研团队,于杭州开展高压电瓷材料的研制工作。
当时,国内高压电瓷技术一片空白,完全依赖进口。为攻克这一难题,团队将研究重点聚焦于氧化铝陶瓷配方,通过不断调整原料配比,尝试不同添加剂组合,进行了上百次试验。在工艺优化过程中,团队成员日夜驻守实验室与烧制现场,严格把控温度、湿度等烧制条件。
经检测,该材料可耐受35千伏电压,其绝缘性能达到国际标准。随后,这批高压电瓷被应用于南京下关发电厂输电线路,实现了关键电力材料的国产化突破。
科技贴士:高压电瓷 一种用于高压电力设备的绝缘材料。 电瓷具有高绝缘性能,能承受高电压而不被击穿,可将带电部分与接地部分有效隔离。其良好的机械性能可承受电力设备运行中的各种应力。 此外,电瓷有较低的介质损耗,能减少电能在传输过程中的损耗。同时,它还具有耐电晕、抗老化等特性,能在长期的高电压环境下稳定工作,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
诚然,篇幅再长,也写不尽中华全国总工会100年来的波澜壮阔;画面再大,也画不完中国科技从落后到崛起的百年辉煌;期数再多,也装不下中国产业工人的时代风采和英雄群像。 仅此,献给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 |
声 明
限于年代久远、史料局限,引述信息难免有误,敬请指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