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庆油田第一口油井——松基三井喷出工业油流
1959年9月26日,大庆油田第一口油井——松基三井喷出工业油流。
松基三井位于黑龙江省安达县大同镇(今大庆市大同区),是松辽盆地第三口基准井。1959年4月11日,松基三井正式开钻。当钻至地下1461米时,岩芯样本显示油层厚度达3.15米,油砂含油饱满且气味浓烈。1959年9月26日下午4时,试油作业中8毫米油嘴开启后,原油如火山喷发般涌出,日喷油量达14.9吨,彻底证实了松辽盆地的巨大石油潜力。
松基三井的成功不仅是勘探实践的胜利,更验证了中国地质学家提出的“陆相地层生油”理论,证明了陆相盆地同样具备高产条件,为后续大规模勘探奠定了科学基础。
松基三井的喷油也带动了炼油、化工、机械制造等产业链的协同发展。1963年黑龙江炼油厂划归大庆,开启“油气并举”格局;同期建设的高压输电线路(富拉尔基—大庆)为油田提供稳定能源,形成“勘探—开发—炼化”一体化体系。
2.第一台自动扶梯安装
1959年9月,公私合营的上海电梯厂(现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前身)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研制成功双人自动扶梯,并安装在北京火车站。它标志着中国在特种设备制造领域迈出了从“仿制维修”到“自主设计”的关键一步。
AC2-59型自动扶梯采用链条驱动技术,梯级宽度为1米,提升高度约6米,运行速度0.5米/秒,可同时承载两人。其核心部件(如驱动系统、梯级结构)均实现国产化,解决了早期进口设备维护困难、配件依赖进口的问题。
该型自动扶梯在力学结构优化和传动系统设计方面突破了技术瓶颈,不仅实现了双人并行设计,还通过模块化设计降低了制造成本。其技术参数(如提升高度、运行速度)虽不及同期国际先进水平,但完全满足国内公共建筑的基本需求。
3.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调试完成
1959年9月30日,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4机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成功调试。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联合哈尔滨工业大学、四机部等单位通过改进工艺、筛选元件解决电子管稳定性问题。为适应国内工业水平,他们采用插件式模块化设计,便于维护和升级。首次自主开发大型计算机的系统软件和算法,还突破了浮点运算、输入输出控制等关键技术。
1959年,104机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完成总装,占地面积达 400 平方米,使用4200个电子管、4000个晶体二极管,配备22个机柜、磁芯存储器和磁鼓外存,功率250千瓦,运算速度为每秒1万次(接近M-30的水平),超过同期日本计算机,与英国最快机型相当。1962年3月通过国家鉴定,工业型号定名为DJS-2。
4.第一颗实用直拉硅单晶成功拉制
1959年9月15日,丁守谦领导的天津601实验所(现中国电科46所)团队,采用自制的硅单晶炉,成功拉制出中国第一颗实用直拉硅单晶,纯度达到3个9。该成果通过公安部和中科院的联合鉴定,被正式认定为中国首颗实用化硅单晶。
1960年,丁守谦团队进一步通过区熔法将硅单晶纯度提升至7个9(99.99999%),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这一成果为中国集成电路、卫星太阳能电池等高端应用奠定了材料基础。
高纯度硅单晶被用于研制晶体管计算机(如109 丙机),为“两弹一星”工程提供了关键支持。硅单晶的量产推动了国产半导体收音机、电视机的普及,开启了中国电子工业的新纪元。
5.第一株链霉素菌种成功培育
1959年2月,华北制药厂成功培育出我国第一株链霉素菌种(XS 菌种),彻底结束了链霉素依赖进口的历史,实现了抗生素菌种自主化。
此前,华北制药已于1958年6月实现青霉素量产,但菌种依赖苏联进口。1959年链霉素菌种的突破,标志着我国抗生素生产进入菌种自主选育阶段,为后续土霉素、红霉素等抗生素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6.第一台工业用X射线探伤机成功研制
1959年,上海探伤机厂(现上海超群检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成功研制我国第一台工业用X射线探伤机,填补了国内无损检测设备的空白。
1956年,上海探伤机厂联合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组建跨学科团队解决技术难题。通过反复试验,成功研制出适合工业检测的封闭式热阴极X射线管,解决了高压绝缘、散热等关键问题,可穿透30-40毫米厚的钢材。采用手动调节管电压、电流的方式,结合机械计时器实现曝光时间控制。
自主研发的高压发生器采用油浸绝缘技术,稳定性显著优于进口设备,为后续批量生产奠定了基础。通过铅屏蔽罩和距离控制,降低操作人员的X射线辐射暴露。
探伤技术为“两弹一星”工程中的金属构件检测提供了关键保障,为后续工业CT、微焦点X射线检测等高端技术的发展积累了经验。
7.第一条长距离输油管道建成
1959年,全长约147公里的克拉玛依至独山子输油管道建成。这是我国第一条长距离输油管道,标志着我国管道输油产业的开端。
管道直径159毫米,设计压力4.0兆帕,初期每年可输送60万吨,后期经改造提升至120万吨。施工期间面临戈壁荒漠地形、昼夜温差大等挑战,建设者采用“冷煨弯管”技术解决管道穿越丘陵地带的难题,并创新使用沥青玻璃布防腐层,使管道使用寿命延长至20年以上。管道泵机组最初采用苏联2ДК-6型离心泵,后由兰州石油机械厂仿制成功,命名为Y型离心油泵,效率达75%以上。管道钢材通过鞍山钢铁公司特殊冶炼,屈服强度达到245兆帕,满足沙漠地区埋设要求。
8.不含钴的镍基铸造高温合金研制成功
1959年,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成功研制不含钴的镍基铸造高温合金,这一成果标志着我国在高温合金领域实现重大技术突破。
20世纪50年代,我国航空工业快速发展,但钴资源匮乏且依赖进口。为摆脱对钴的依赖,同时满足涡轮叶片等高温部件的性能要求,金属研究所团队在师昌绪院士指导下,开展了无钴镍基铸造高温合金的攻关。通过优化合金成分(如提高铝、钛含量)和工艺(真空熔炼技术),成功开发出一种不含钴但性能达到国际水平的镍基铸造合金。
通过添加钨、钼、铌等元素强化基体,并引入稀土元素铈改善抗氧化性能,同时避免钴的使用。这种复合合金化策略使合金在 700-800℃下仍保持较高强度和抗腐蚀能力。采用真空感应炉冶炼技术,解决了无钴合金的纯净度问题,确保了材料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这一工艺为后续高温合金的量产奠定了基础。其性能达到国际同类水平,用于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制造。
9.《中药志》编纂完成
1959年,我国《中药志》(第一版)编纂完成,共四卷。第一册于1959年9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其余三卷陆续在1961年前完成。标志着新中国首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成果转化与权威性学术著作的正式面世,是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1958年,卫生部启动新中国第一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由26岁的肖培根研究员领衔,历时两年,覆盖全国主要药用植物产区,采集标本5万余份,整理出5000余种药用植物信息。
《中药志》全书分四卷,收载400余种常用中药,涵盖根与根茎类、种子果实类、全草类等六大类。每种药物详细记录基原、产地、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科学数据,首次将传统经验与现代分析结合。采用“普查数据+实验室验证”模式,例如通过植物分类学方法澄清“白头翁”的16种混淆品,统一基原为毛茛科植物;利用化学分析明确麻黄中麻黄碱的含量标准。
1959年同步颁布的《全国中药炮制规范》与《中药志》形成互补,前者规范加工工艺,后者确立资源标准。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作为编纂主体,整合植物分类、化学分析、药理学等多学科力量,形成跨领域协作范式。《中药志》的出版,为《中国药典》(1963年版)的编纂提供了直接依据。
1960年代,《中药志》被译为俄、英、日等多国语言,成为国际学界研究中药的重要参考。1978年,《中药志》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0.15英尺卧式钢琴试制完成
1959年,北京钢琴厂(星海钢琴厂)为人民大会堂特制世界最大的15英尺卧式钢琴。
北京“十大建筑”之一的人民大会堂竣工前,1959年7月12日,北京钢琴厂钢琴制作工作开始。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钢琴为9英尺,而北京钢琴厂决定制造一台15英尺的钢琴。
在时间紧、任务重,且面临诸多技术难题的情况下,试制小组打破先例,在中高音区开创每个音四根琴弦的设计方案,还采用南方制作木桶的办法制作钢琴外壳,用空心加龙骨的方法制作钢琴大盖等,最终在78天内完成了这台长440厘米、宽172厘米、重达2吨的钢琴制作,并于9月29日送到人民大会堂。
这台钢琴的制成,展示了我国钢琴制作技术在当时取得的巨大进步,也体现了中国工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诚然,篇幅再长,也写不尽中华全国总工会100年来的波澜壮阔;画面再大,也画不完中国科技从落后到崛起的百年辉煌;期数再多,也装不下中国产业工人的时代风采和英雄群像。 仅此,献给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 |
声 明
限于年代久远、史料局限,引述信息难免有误,敬请指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