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导弹与核弹头结合试验成功
1964年我国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却缺乏有效运载工具。为打破美苏核垄断,党中央决定开展导弹与核弹头结合试验。
1966年10月27日清晨,一枚经过改装的“东风-2号甲”中近程导弹,搭载着2万吨TNT当量的核弹头,矗立在发射架上。此前,科研团队在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带领下,攻克了核弹头小型化、导弹精准制导、再入大气层防热等诸多难题。
在离发射台仅100多米深6米的地下控制室里,“两弹结合七勇士”——第一试验部政委高震亚、参谋长王世成等7人,做好了最后准备。9时10秒,随着“点火”口令下达,按下发射按钮,导弹按预定轨道飞行。数分钟后,核弹头精准命中目标,成功爆炸。
此次试验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能用自己的导弹发射核武器的国家,也是首个在本土进行两弹结合试验的国家。
2.太空生物试验取得成功
空间科学探测的第一步,是从动物试验开始的。1964年7月19日,一群大白鼠随着我国发射的第一枚生物火箭“T-7AS1”进入了太空。1966年7月15日和7月28日,两只小狗“小豹”与“姗姗”分别乘坐生物实验火箭“T-7AS2”,从安徽省广德县603航天基地起飞。
“T-7AS2”型的箭头重170公斤,直径增大至0.6米,由密封生物舱和回收舱等组成。生物舱上段装有磁记录器,下段装有摄影系统、生命保障系统和实验生物。火箭飞行高度约70公里,并且成功着陆。
这次实验验证了自主设计的循环系统在亚轨道环境下的稳定性,通过加速度传感器捕获了降落伞开伞时刻的冲击载荷及着陆瞬间的缓冲效果,为返回舱结构设计提供了力学参数。
这些数据直接应用于1975年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的生物舱改进,为载人航天座椅缓冲设计提供了生物力学依据。
当时被公认为是最有意义的一次太空生物试验。
3.“北京时间”正式发播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防、测绘、航海等领域对高精度时间同步需求迫切,高精度的测绘工作需要高精度的“时号”。当年我国主要使用苏联时号,接收苏联时号不稳定,测绘部门下达了使用中国自己发播时号的任务。
1958年起,上海天文台叶叔华团队开始探索,构建起覆盖全国的光学观测站网,使用中星仪等设备对恒星进行高精度观测,并针对不同观测员系统误差,采用加权平均法动态调整数据权重以提升精度。时号改正数是通过天文测时来订定主钟的改正量,再与时号收录的钟面时比较,订出时号对天文观测的改正数。这个过程涉及到测时、守时和收时的工作。确保无线电时号的准确性,帮助大地测量和其他需要精确时间的工作。
1965 年“综合时号改正数”通过国家鉴定,1966 年初该成果作为中国自主世界时基准,即“北京时间”正式向全国发播。
4.将哥德巴赫猜想证明推进至“1+2”
哥德巴赫猜想自1742年提出,核心为任一大于2的偶数可表示为两个质数之和(即“1+1”),20世纪以来数学家们通过“筛法”逐步逼近。陈景润改进传统筛法,引入新代数结构与不等式估计技巧,提升筛法效率,通过复杂数论推导,证明任何充分大的偶数都可表示为一个质数和一个不超过两个质数乘积的数之和,相比此前“1+3”等成果更接近猜想核心。
1966年手稿
1966年,陈景润在《科学通报》宣布他证明了“1+2”,并发表了证明摘要。1973年,《中国科学》发表了他的证明全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所发表的成果也被称之为“陈氏定理”。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陈氏定理”为猜想研究开辟新思路,被收录于《数学进展》等国际权威期刊,陈景润也因此被誉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
5.精铸气冷涡轮叶片试车成功
1964年,我国自行设计的歼-8战斗机方案进入决策阶段,为解决动力问题,决定从发动机入手。涡轮叶片的承温能力直接决定发动机的工作效率。实心叶片受叶片熔点温度限制,发动机涡轮的进口温度无法得到进一步提高,进而影响了发动机效率的提高。随后提出将实心涡轮叶片改进为空心叶片的设计方案。
1964年,航空材料研究所总工程师荣科找到金属研究所高温合金课题组负责人师昌绪,邀请他参与研制航空发动机用的空心涡轮叶片。荣科凭借记忆画出一张国外类似叶片的草图交给师昌绪。
在实验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尤其是在实心叶片中制出空心小孔的型芯选材问题上。尝试了钼丝、磷酸盐、硫化铈型芯等多种材料,均以失败告终。后来,团队从石英的特性中获得灵感,其熔点高、化学稳定性好且表面光洁度极高,符合型芯条件。最后成功拉制出满足要求的石英管。1965年8月,师昌绪等人试制出我国首个9小孔铸造空心涡轮叶片,1966年11月,正式进行测试,第一次测试失败,随后查找原因进行第二次测试,最终成功。这项工作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成功采用精铸气冷涡轮叶片的国家。
6.合成顺丁橡胶诞生
顺丁橡胶是合成橡胶的一种,由丁二烯聚合而成,由其顺式结构含量在95%以上得名。与天然橡胶和丁苯橡胶相比,顺丁橡胶的耐寒性、耐磨性和弹性更优异。
20世纪60年代,天然橡胶资源短缺,我国又面临合成橡胶进口受阻的困境。1962年初,中国科学院将合成橡胶研制任务下达至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与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兰州化物所承担丁二烯制备任务,科研人员周望岳基于热力学原理,提出丁烯氧化脱氢制丁二烯的设想,经过反复尝试,选定磷-钼-铋作为催化剂。历经98次实验,终于取得成功。该工艺相比已工业化的丁烷催化脱氢,更为简单高效。1963年,国家科委批准“顺丁橡胶中试开发项目”,兰州化学工业公司研究院采用固化床反应器完成中试试验,锦州石油六厂提出采用恒温挡板流化床反应器开展中试合作。
长春应化所沈之荃摸索出在镍催化剂中添加烷基铝和三氟化硼的方法,通过最佳配比试验成功。1965年6月,国家决定采用锦州基地的流化床反应器氧化脱氢制丁二烯、乙腈法分离精制丁二烯技术。最终于1966年9月30日,锦州石油六厂成功产出我国第一块合成顺丁橡胶。
7.超精密齿轮研发
六十年代,中国计划研制一款新型精密测量雷达,而超精密齿轮制造技术成为难题,长春光机所毅然启动了相关攻关项目。这一重任落到了齿轮研究室磨齿组王立鼎身上。
当时国内工厂加工的齿轮精度普遍为7级,王立鼎经手加工的齿轮精度最高可达4级。此次要制造的超精密齿轮,精度要求达到1级,能够作为国家级或国际齿轮量仪校对和精度传递实体基准。
在研磨过程中,王立鼎受上海机床厂录磁机轴系启发,在自行研制的主轴中加入400颗精密钢球,大幅提高了主轴刚度,将轴承精度误差由2微米缩小到0.5微米,解决了机床精度问题。在对分度盘的研究中,王立鼎发现分度误差呈类似正弦曲线的变化,他创新性地采用“正弦消减法”,将分度盘装偏产生反正弦曲线,相互抵消误差,把分度误差从50角秒减小到13角秒。
1966年,王立鼎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套超精密齿轮,达到了雷达设计精度要求,开启了我国超精密齿轮制造的新纪元。
8.轮式装载机Z435试制成功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对高效施工机械需求大增。1965年,第一机械工业部将试制装载机的重要任务,交给了广西柳州建筑机械制造厂,并进口一台日本125A装载机样机用于参考。
国内工业基础薄弱,制造装载机所需的高精度零部件、优质钢材及先进制造工艺均面临挑战。科研人员与工人对关键部件反复试验、改进。为提升装载机动力系统性能,多次调整发动机参数,优化传动装置设计;在液压系统研发上,通过不断测试不同液压元件组合,确保铲斗升降、物料装卸等动作稳定、高效。
1966年10月,新中国第一台轮式装载机Z435试制成功。这台装载机工作重量3.5吨,桔黄色铲斗搭配黑色巨大轮胎,极具力量感。它采用了当时先进的铰接式车架设计,转弯半径小,操作灵活,能适应多种复杂施工场地。Z435投入生产后,迅速在建筑、矿山、水利等领域广泛应用,大幅提高施工效率,改变了传统人工装卸的落后局面。
9.首制氯化钡解药
1966年3月26日,株洲农业机械厂食堂发生严重意外,厨师误将剧毒的氯化钡当作明矾用于炸油条,致使168人中毒。
当时全国都没有氯化钡解药,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专家们临危受命。药剂科的柯铭清教授想到曾与神经外科合作实验时,使用硫酸钡作为造影剂注入脑室。只要将氯化钡转化为硫酸钡,就可以化解毒素。抢救组迅速设计出等渗硫酸钠静脉注射液配方。
在注射液配制过程中,科研人员把控各种原料的配比与混合操作。完成配制后,马上进入灭菌消毒阶段。最终,除两名因中毒过深、在解药送达前不幸离世的工人外,其余 166名中毒工人全部脱离生命危险。
10.新型低压成型的酚醛树脂研制成功
1966年,在新中国航天事业起步初期,火箭发动机隔热部件与返回舱结构材料面临耐高温、抗烧蚀的严苛需求,而传统酚醛树脂成型需高压环境,生产难度大、能耗高,难以满足复杂航天部件的制造要求。
中国科学院院士黄志镗带领研究团队,针对酚醛树脂成型时的挥发性与流动性难题,展开配方与工艺的创新攻关。突破性地采用酚醛环氧—酚醛混合体系,通过调整交联结构,固化速度显著提升,成功实现了酚醛树脂在低压环境下的高效固化。保持了材料原有的耐高温、高强度特性。
这项技术为火箭发动机隔热部件和返回舱提供了关键材料支撑,有效保障了航天器在大气层再入时的安全性,成为“两弹一星”工程的重要技术保障。低压成型工艺还推动了酚醛树脂在民用领域的广泛应用,如耐磨的砂轮片、轴封等材料。此项技术创新在1987年获得国家发明奖三等奖。
诚然,篇幅再长,也写不尽中华全国总工会100年来的波澜壮阔;画面再大,也画不完中国科技从落后到崛起的百年辉煌;期数再多,也装不下中国产业工人的时代风采和英雄群像。 仅此,献给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 |
声 明
限于年代久远、史料局限,引述信息难免有误,敬请指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