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京长江大桥全线贯通
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国首座自行设计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1968年9月30日,铁路桥先行贯通。同年12月29日,公路桥贯通,标志工程竣工,是当时世界最长的公铁两用桥。
1960年1月,大桥主体工程开工,1964年施工团队用“沉井加管柱”技术克服强洪水冲击难题,还攻克了深水沉井基础、高强度合金钢焊接等技术难题,自主研发的16锰桥钢打破国外垄断。
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长6772米,公路桥长4589米,主桥长1576米,9墩10孔,主桥为钢桁架结构,墩身是沉井基础,设计荷载铁路24吨/米,公路15吨/米。公路桥栏杆有200多幅铸铁浮雕,桥头堡高70米,兼具实用与美观。
大桥贯通后,京沪铁路贯通,火车无需轮渡,运输效率提升,南北经济联动加强。它更是中国桥梁建设技术独立自主的象征。2016-2018年,大桥完成封闭维修升级,至今仍是南京重要的交通枢纽与文化名片。
2.完成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轨道计算报告
1968年,紫金山天文台成功完成《人造地球卫星轨道计算》《人造地球卫星轨道改进》报告。报告中详细阐述了卫星轨道的初始参数设定、运行过程中的轨道修正方法,以及对地球不规则引力场、大气阻力等干扰因素的处理方案。
20世纪60年代,我国人造地球卫星工程“651 任务”全面启动,其中精确计算卫星轨道是确保卫星成功发射与稳定运行的关键前提。在此背景下,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承担起轨道计算的核心任务。
面对当时国内计算设备落后、相关理论资料匮乏等难题,科研团队凭借扎实的数学、天文学基础和创新精神,运用经典天体力学理论,结合卫星发射的动力学特性与地球引力场模型,通过大量复杂的公式推导与数值计算,反复模拟卫星在太空中的运行轨迹。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钻研与验证完成的两份报告,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轨道设计提供了精准的理论依据,也为后续低轨卫星地面观测系统的搭建与完善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是我国航天轨道计算领域的重要里程碑。
3.首座胡麻纤维纺织厂建成
1968年11月,新华社向全国播发重要消息:“我国第一座胡麻纤维纺织厂——张家口市七一化学纤维纺织厂以高速度建成,国庆前夕胜利喷丝投产。”
1968年12月21日,张家口市七一化学纤维纺织厂正式投产。该厂是我国第一座以胡麻秸秆为原料的化纤纺织厂,采用自主研发的“富强纤维”生产工艺,年产化纤900吨、布600万米。由彭孝兴等工程师带领试制小组,历经三年攻关,突破亚麻秸秆脱胶、喷丝成型等关键技术,实现从原料到成品的全链条国产化。
该厂生产分化纤、纺织、织布三大部分。有纺锭9115枚,1511型织机252台。全厂年生产能力化纤900吨,布600万米。该厂的建成不仅填补国内空白,更带动了华北地区纺织工业升级,为解决粮食与纤维争地问题提供了方案。
4.启动人工合成核酸项目
1968年2月,代号“824”项目(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正式上马。
核酸作为生命遗传载体,其合成需将核苷酸逐级连接为长链,但精准衔接76个核苷酸并保持生物活性极具挑战。当时国内缺乏专业生产线,团队利用啤酒厂废酵母提取核苷酸等,实现七种稀有核苷酸原料自给。
项目集结中科院多个研究所、高校及工厂等百余位科研人员联合攻关。历经13年攻坚,团队于1981年11月20日成功合成具有全部天然稀有碱基的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标志着世界首例人工合成生物活性核酸的诞生。该成果使中国在人工合成大分子领域保持国际领先地位,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5.汽车防弹玻璃研发成功
1968年,在西山靶场,汽车防弹玻璃检验人员用7.62毫米穿甲弹对4号车窗样品进行测试,连续三枪射击同一位置,最终玻璃虽受损严重,但未被穿透,成功通过测试。至此,我国首块汽车防弹玻璃研发成功。
1966年4月,中国建材总院航空玻璃试制车间开始研发汽车防弹玻璃。当时,国内玻璃制造采用坩锅熔制,以燃油加热至1400度,再经研磨抛光等工序,效率低且成品率低。科研团队历经反复试验,攻克了玻璃烧制、磨平、热弯、夹层等多道工序难关。
通过测试的防弹玻璃重量超169公斤、厚度达7.5厘米,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为国产防弹汽车量产奠定基础,有力提升了重要活动的安全防护能力。
6.首次珠穆朗玛峰综合科考完成
1968年,我国组织科学家开展首次大规模珠穆朗玛峰综合科学考察的野外考察和数据采集结束,涵盖地质、冰川、生态等30余学科。
彼时,青藏高原地质构造、气候环境、生物资源等领域研究尚处空白,为填补认知缺口、探索世界屋脊奥秘,国家集结地质、气象、生物等多学科科研力量,成立专业科考队。
科考期间,队员们深入高海拔极寒缺氧区域,克服雪崩、强风等恶劣条件。在地质领域,他们徒步采集不同岩层样本,分析珠峰地层结构与岩石成分,探寻喜马拉雅山脉形成演化规律;气象观测小组于险峻地形搭建站点,持续记录气温、气压、风速等数据,绘制珠峰气候图谱;生物学家穿梭山林,系统调查动植物种类、分布特征,发现多个珍稀物种。
科考任务结束时,团队累计获取数千份珍贵样本、海量一手观测数据,首次系统性揭示珠峰地区自然环境特征,为后续青藏高原板块运动、生态演变等研究提供核心依据,也为我国高海拔科考积累了关键技术与实践经验,标志着我国在地球科学探索领域迈出重要一步。
7.第一根水热管样件研制成功
1968年,中国科学院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根水热管原理样件,实现了该领域零的突破。
热管是一种依靠内部液体相变和蒸汽流动来高效传热的装置,其等效热导率远超常规金属材料,能在极小温差下实现大量热量传递,具有结构简单、传热能力强、等温性好等优势。
这根原理样件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在热管基础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验证了热管技术的可行性,为后续热管在航天、电子、能源等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此后,我国对热管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入,应用范围逐步拓展。在航天领域,热管被用于卫星热控系统,保障航天器在复杂空间环境下的温度稳定;在工业领域,热管技术也为高效散热、余热回收等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持续推动着我国相关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8.首台深油钻机试钻成功
1968年11月30日,由兰州石油化工机器厂携手相关协作单位成功研制出中国首台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深油钻机,并在油田试钻中取得圆满成功。
兰州石油化工机器厂于1953年开始筹建,是国家 “一五”计划期间由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工程中的两项(兰州石油机械厂和兰州炼油化工设备厂),1957年12月两厂合并。建厂初期,其主要石油钻采机械产品为钻深1800-3200米的石油钻机。此后,该厂不断在技术研发上发力,1959年试制成功国内第一台钻深3200米仿5n中型石油钻机,1960年又试制成功国内第一批8号涡轮钻具和12c三牙轮钻头。
到了1966年,兰州石油化工机器厂试制成功钻深4000米石油钻机,技术实力稳步提升。
此次成功试钻的首台深油钻机,总重约300吨,在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以及技术性能方面表现卓越。它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在石油钻机制造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打破了此前在深油钻机制造方面的技术瓶颈,开启了我国自主研发高性能深油钻机的新纪元。
9.轰6飞机全机破坏试验成功
1968年12月28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强度研究所圆满完成轰6飞机全机破坏试验。
轰6轰炸机是我国50年代末参照苏联中型喷气轰炸机图16仿制的机型,最初由沈飞研制,后交由西飞接力研制。1965年4月,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飞机结构强度研究所正式建所,不久便迎来了建所后的第一项大型试验——轰6全机地面静力试验。
为此次试验,强度所做了充分准备,制定预案,组建安装队和起重班,对水管、电路等进行改造,对动力系统等做调试。试验人员精心打磨机体、粘贴应变片等。试验前还召开了多次联席会议,确定试验方案合理后各方人员在试验大纲上签字。试验当天,北京八一电影制片厂派出摄制组记录全过程。随着液压油泵压力增大,机翼严重变形,最终机体发出巨响,机翼从根部折断,机身撕裂,轰6全机地面静力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这次试验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载荷最高、加载点最多的一次强度试验,宣告中国具备了开展大型飞机整机强度验证的能力,标志着中国航空强度事业进入新纪元,也为后续我国众多飞机型号的研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10.国产万吨轮“东风号”建成
1968年1月8日,新华社正式宣告国产万吨轮“东风号”建成并验收合格。
1959年,江南造船厂承接万吨轮“东风号”建设任务,在设备简陋、技术落后的条件下,全厂职工迎难而上。设计团队仅用3个半月完成施工图纸,较以往5000吨货轮设计周期缩短超3/4。
1960年4月15日,“东风号”下水,从投料到下水仅88天,船台周期49天,创当时国内造船纪录。该船总长161.4米,船宽20.2米,船深12.4米,载重量1.3488万吨,排水量1.7182 万吨,航速17.3海里/小时,续航力12000海里,采用国产高强度钢材,搭载首台国产8820匹船用低速柴油机及多项先进设备。
但因国际环境制约,“东风号” 配套设备需自主研制,建造一度停滞。全国18 个部、16个省市291家单位协作提供2600多项器材,40余项船用产品全新试制。1965年6月,主机通过550小时试验后完成安装;同年12月,“东风号”出海试航,在9级强风中完成50余项试验,多项指标达国际先进水平,当月竣工交船。
“东风号”开创我国自主建造万吨轮先河,提升船舶工业技术水平,为我国船舶工业发展奠定基础。
科技人物:许学彦

中国科学院院士,船舶设计专家,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七院708所技术顾问、研究员。
1951年,许学彦投身船舶设计领域,开启了他为中国船舶事业奉献的生涯。1958年,他肩负起设计中国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船“东风号”的重任,许学彦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无畏的创新精神,大胆提出全船使用高强度低碳合金钢,有效减轻船体重量约500吨,占船体重量的20%,还在推进效率、主机功率利用率等方面实现突破,仅用9个月就完成了技术设计与施工设计。
许学彦主持设计了海军重点、批量生产并出口的“62”型高速护卫艇;在国家重点“718 工程”中,担纲设计远洋跟踪综合测量船队的主测量船“远望号”、海洋调查船“向阳红10号”和远洋打捞救生船J121号”等。他还主管设计了我国第一批万吨级出口船,助力中国造船工业迈向国际市场。
诚然,篇幅再长,也写不尽中华全国总工会100年来的波澜壮阔;画面再大,也画不完中国科技从落后到崛起的百年辉煌;期数再多,也装不下中国产业工人的时代风采和英雄群像。 仅此,献给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 |
声 明
限于年代久远、史料局限,引述信息难免有误,敬请指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