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发生了什么:1969年
2025-07-08

1.第一条地下铁路在北京建成通车

1969年10月1日,我国第一条地下铁路——北京地铁一期工程建成通车,结束了中国没有地铁的历史。

早在1953年,中共北京市委在首都建设总体规划中,就提出为提供便利交通工具及适应国防需要,应筹划地下铁道建设。1965年7月1日,一期工程正式开工,东起北京站,往西经崇文门、前门、和平门等站,最终到达苹果园站,全长23.6公里,设17座车站和一座地面车辆段。

地铁线路全部为浅埋,采用明挖法施工,大部分地段采用敞口放坡明挖降水施工,局部地段以工字钢桩护壁。隧道均采用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矩形框架结构,区间为双跨,渡线等采用单跨或多跨。车站有侧式站台车站和岛式站台车站。隧道通风采用纵向机械送排风方式,车站用荧光灯照明,区间用白炽灯照明。

由于当时地铁建设的主导思想是“战备为主,兼顾交通”,所以通车后并没有对公众开放。1971年1月15日,北京地铁一期工程开始试运营。

2.首次地下核试验成功

1969年9月23日,中国西北戈壁荒漠区域某核试验场,成功进行了首次平洞地下核试验,约2万吨TNT当量,标志着中国在核武器技术应用和核试验安全控制方面取得了关键突破。

地下核试验相比大气层试验,具有减少放射性污染、保护试验数据机密性、模拟核武器实战应用场景(如地下掩体对抗)等优势,是核武器小型化、实用化研究的重要环节。

成功实现核装置在地下预定深度的精确引爆,验证了地下核试验的可行性。通过洞体密封、放射性气体处理等技术,将核爆炸产生的放射性物质控制在地下,地表环境监测显示放射性污染水平极低,标志着中国掌握了安全可控的地下核试验能力。获取了地下核爆炸的冲击波、核辐射、地质反应等关键数据,为后续核武器设计和地下工程防护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试验数据为核武器小型化、钻地核武器研发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地下核设施(如导弹发射井、指挥中心)的抗核打击设计奠定了基础。

3.第二汽车制造厂开始大规模建设

1969年9月28日,我国第二汽车制造厂正式开始大规模建设。

建设二汽的构想最早萌发于1952年,历经“三上两下”,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开展“三线建设,准备打仗”的方针下,根据“靠山、分散、隐蔽”的选址要求,最终选定鄂西北小镇十堰。这里位于秦巴山腹地,厂房可建在山沟里满足隐蔽要求,且即将建设的川汉铁路由此通过,交通有一定便利性。

1967年4月1日,第二汽车制造厂在十堰张湾炉子沟举行开工典礼。建设过程中,十万建设大军汇聚十堰,通过“聚宝”和“包建”等方式,克服重重困难,逐步建立起现代化的汽车制造基地。“包建”即由国内汽车厂家和设备厂分别按照汽车的总成分工进行包建。“聚宝”即大量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通过这种方式,二汽自主设计制造了近2万台(套)设备,占设备总量的98%,部分指标接近当时国际水平。

1975年7月1日,二汽一期工程建成,基本形成东风牌EQ240型2.5吨越野车批量生产能力。1975年10月,第一辆2.5吨卡车驶下生产线,该车型被命名为EQ240,是我国第一代军车中的顶梁柱。

4.庆大霉素正式投产

1969年底,我国自主研制的庆大霉素正式投产,它是我国独立自主研制成功的广谱抗生素,填补了我国医药学抗生素领域的空白。

1965年,中科院福建微生物研究所的王岳教授带领研究团队,从福州湖泥中分离出产生庆大霉素的小单孢菌,并于1967年成功鉴定出该抗生素。1969年我国将其正式投产并应用于临床,当时恰逢建国20周年和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因此将该抗生素命名为“庆大霉素”。

庆大霉素是由绛红色小单孢菌产生的氨基糖甙类广谱抗生素。其生产过程包括菌种培养、发酵、提炼等环节。目前,庆大霉素国内及出口用量大约每年700吨左右,70%产量出口。但由于小单孢菌产素率低,发酵用料多,周期长,因此生产成本高。

福州大学开发的新生产方法可缩短发酵周期,在三级发酵标准下,接种量10-15%时,发酵周期可由常规的130小时左右缩短至70-80小时,若增加接种量或进行倒种可缩短到60小时左右。产素率可提高30-80%,罐批产量增加,生产成本可降低300-400元/十亿,产品质量符合药典规定。

5.电子式中译电报机研制成功

1969年9月25日,新华社报道电子式中译电报机项目成功的消息,这是世界首创的汉字信息化应用项目。该译报机是中国汉字处理的先驱,也是科技创新的典范,它揭开了用计算机技术处理汉字信息的序幕。

1965年初,邮电部邮电研究院第三研究室303组开始研制,当时没有集成电路,电路需自行设计、腐蚀、焊接,元件也需自行采购、挑选、检测。科研人员通过压缩技术,用8万颗记忆磁芯研制成一万字的字库。第三研究室近200人参与汉字点阵拆分,以确定穿制磁芯板的数据。

该译报机能够先将收到的电报电码自动翻译成数字或者字母,然后再将数字自动翻译成汉字,并控制印字机印出汉字。译印速度每分钟达2800个汉字,平均速度为每分钟1500个汉字,相当于人工译电的75倍,大大提高了电报通信的速度和质量。

1969年邮电研究院试制出3台生产样机,安装在北京电报大楼、上海电报局和解放军部队。后来还生产了一批,为中科院计算所、新华社、石油部、军队等作计算机外设使用。

该设备在山西侯马邮电部第七研究所批量生产,供应全国城市邮电局和部队使用了30年,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奖。

6.12.5万千瓦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组投产

我国首台12.5万千瓦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组于1969年9月29日在上海吴泾电厂正式投运。

该机组在全球首次实现定子线圈和转子线圈均采用水内冷技术。水的热容量远超空气,冷却效率极高,使得相同体积的发电机功率显著提升。转子高速旋转时需解决冷却水输入与密封问题,此前国际仅能实现定子单水冷。我国通过自主创新,成功研发转子水冷密封结构,突破世界性难题。

双水内冷技术省去复杂的氢气密封系统,避免氢爆风险,显著提升安全性。除双水内冷技术外,机组还集成高温高压锅炉、先进汽轮机设计,具备容量大、体积小、重量轻、耗煤低四大特点,整体技术达世界先进水平。

12.5万千瓦机组的投产标志着容量和技术成熟度的跃升,标志着中国火电装备正式具备自力更生能力,推动电机工业进入新阶段。

7.圆刻线机投产

1969年9月,我国国际领先的圆刻线机由昆明机床厂研制成功并投入生产。

1960年代,中国工业受国际技术封锁,高精度机床严重依赖进口。昆明机床厂在缺乏参考样机的情况下,通过自主设计攻克了精密分度、刀具控制等关键技术。

该圆刻线机实现了微米级精度,其核心创新在于动态平衡系统和温度补偿技术,解决了高速刻线中的振动与热变形问题,精度稳定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设备可为国产精密仪器(如经纬仪、雷达刻度盘)提供核心加工能力,推动光学、军工行业摆脱进口依赖。

该圆刻线机标志着中国在高精度机床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为当时精密制造的核心装备之一,是中国精密制造从追赶到局部领先的里程碑,为后续高端装备国产化提供了范式。

8.矿用自卸载重车研制成功并生产

1969年,上海重型汽车厂(现上海汇众汽车)研制成功中国首台国产矿用自卸载重车,该车为 32吨级矿用自卸车,是当时中国载重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矿用卡车。

1969年初,为满足鞍钢、攀钢等大型矿山运输需求,国家计委下达“重型矿卡国产化”任务,由上海重型汽车厂牵头,联合上海柴油机厂、上海液压件厂等协作攻关。从设计到投产仅用6个月,创下重型装备研发速度纪录,彰显我国工人阶级攻坚效率。

该车采用大功率柴油发动机(初期依赖仿制改进),匹配机械式传动机构,解决重载爬坡动力不足问题。首创刚性车架与液压举升系统,载重斗容积达20立方米,适应矿山复杂路况;车架采用高强度钢板焊接,提升抗扭性。关键部件(如变速箱、液压泵)实现自主生产,打破西方技术封锁。

1970年正式量产,首批交付鞍钢齐大山铁矿,单台年运力达10万吨,替代进口车型。终结了我国百吨级以上矿卡完全依赖国外的历史,为后续国产矿卡系列化奠定基础。

9.大型粉煤气化溶渣炉建成

1969年9月20日,吉林化肥厂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用于合成氨生产的大型粉煤气化熔渣炉。

当时中国面临着能源利用和化工生产技术提升的需求,合成氨是重要的化工产品,对于农业化肥生产等具有关键作用。该大型粉煤气化熔渣炉采用粉煤作为原料,通过气化反应将粉煤转化为合成气等产物,并且具备熔渣处理功能,能够将气化过程中产生的炉渣以液态形式排出,有利于提高气化效率和设备运行稳定性。这台设备使煤含碳利用率从70%提至95%,化肥产能翻倍。

它是中国在煤气化技术领域的重要突破,标志着中国在合成氨生产关键设备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摆脱了对国外相关技术的依赖,为后续中国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0.亚铵法麦草制化学浆试验成功并首次投产

由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朱圣光主持的“亚铵法麦草制化学浆的研究”项目于1969年试验成功,并在泰安造纸厂首次投产。

工艺原理是以亚硫酸铵为蒸煮剂,在一定的温度、压力条件下,使麦草中的木质素等杂质与亚硫酸铵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将木质素溶出,分离出纤维素等纤维成分,制成化学浆。

该工艺使草浆得率提高了 3%-5%,有效提高了原料利用率。碱耗下降 22%-30%,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减少了碱性物质的使用和排放。使造纸废水变害为宝,减少了空气污染,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杭州华丰造纸厂试验结果表明,麦草浆成本每吨下降13%。

该项目于1978 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之后在全国70余家造纸厂得到推广,推动了我国造纸工业的技术进步,极大地缩短了我国造纸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诚然,篇幅再长,也写不尽中华全国总工会100年来的波澜壮阔;画面再大,也画不完中国科技从落后到崛起的百年辉煌;期数再多,也装不下中国产业工人的时代风采和英雄群像。

仅此,献给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

声  明

限于年代久远、史料局限,引述信息难免有误,敬请指教。

上一篇:中国科技发生了什么:1968年 下一篇:中国科技发生了什么:1970年